泉州港图鉴攻略
1、作者簡介:黃明珍,泉州市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泉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西北為巍巍的戴雲山脈,東南面臨廣闊的海洋,海岸線曲折漫長,全長達500多公裡。
2、沿海分布有多處天然的深水良港,素有“三灣十二港”之譽。經台灣海峽,水路可與諸大洋相通。境內晉江與洛陽江自西北向東南奔流入海,晉江東溪、西溪在豐州交匯處形成一處天然良港——梁安港,這裡水面寬闊,深度適宜,吐納潮汐,舟楫可通於城下,境內水系網絡四通八達,實行遠洋航運的地理條件優越。
3、歷史上愛拼敢贏、開拓進取的泉州人就有耕海牧洋、向海討生活的傳統。先秦時期,閩越先民就以“習於水斗,便於用舟”著稱。
4、漢末兩晉以來,中原戰亂,大批士庶南渡來到泉州,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先進的農業文明與當地的海洋文化實現了第一次的碰撞交融。南朝時,泉州舟楫已通域外,南朝陳天嘉二年,561,精於大乘佛法的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就是通過海路最早到泉州弘法的外國高僧。唐時,泉州與廣州、揚州、明州並稱四大貿易港口,“南海番舶常到,島夷斯雜”,呈現“市井十洲人”“船到城添外國人”的盛況。五代,閩王王審知重視海外貿易,把發船到海外經商謀利視為官府收入的重要來源,設立了海路都指揮使、榷利院等官名和機構管理海外貿易。
5、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環城遍植刺桐樹,泉州始稱“刺桐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朝廷在泉州設置市舶司,其職責“掌蕃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等。宋政和年間,又在泉州設來遠驛,使泉州成為宋時海外來訪使節往來的主要口岸。
泉州港图鉴攻略
1、元代承襲宋代的市舶司制度,在泉州、慶元、廣州三地設了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在朝廷的支持下,泉州的海外貿易達到空前繁榮,成為梯航萬國、舶商雲集的“東方第一大港”。元代汪大淵曾兩次跟隨泉州船隻進行遠洋貿易,歸國后所撰寫的《島夷志略》記載,當時泉州已與世界上99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2、“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是由22處古跡遺址及其相關聯環境的組成,分布在自海港經江口平原並延伸到腹地山區的廣闊空間,這些古跡遺址集中建造和發展於宋元時期,10世紀至14世紀,反映出宋元時期泉州在制度保障、宗教信仰、文化教育、港口與交通、商品生產等方面的社會面貌,其組成部分為:。宋元時期泉州海外貿易的高度發達,生產運輸銷售體系的整合完備,離不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國家制度的保障。
3、泉州地方三大海神信仰,在宋元時期得到了官方的不斷加持和敕封,民間信仰和國家意志相結合,為海外貿易提供了制度和精神上的雙重保障。代表性遺產要素分別為九日山祈風石刻、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天后宮、真武廟,體現了共同保障貿易運行的官方與民間制度的建筑與場所。九日山祈風石刻。是一組記載了宋代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員等為祈禱海外貿易船舶遠航順利而定期舉行官方祈風典禮的摩崖石刻。
4、古代帆船出海憑借季風驅動,每年夏冬兩季,市舶司官員和地方官吏都會在九日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廟隆重舉行官方典禮,祈求海神通遠王保佑季風守信、遠航平安,並摩崖刻石記盛。祈風年代為南宋淳熙元年,1174,至咸淳二年,1266,其中6方記載冬季啟航祈風、3方記載夏季回航祈風,還有1方同時記載了一年兩季的祈風。市舶司遺址。是宋元時期國家在泉州設置的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其職責主要承擔著發放商貿許可証,查驗商船,征收關稅,代表官方採購舶貨,儲存或出售征得的貨品,轉運貨品或貨幣至都城,接待外國使節等職責。
5、其設置標志著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貿易口岸,對宋元時期泉州的經濟繁榮、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貿易各參與方的共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泉州天后宮山門,資料圖片,德濟門遺址。是宋元以來泉州古城的南門遺址。